top of page

男生整理師的視角:在以女性為主的產業中,看見另一種可能

已更新:6月20日

整理師這個職業在台灣仍屬新興,但從課程參與者、認證報考人數、實際接案者來看,女性佔壓倒性多數。這樣的現象不只是個別選擇,也與我們所處社會對「家務」、「照顧」與「空間整理」的性別分工有關。


那麼——

▶ 男性為何較少進入整理產業?

▶ 已經投入的男性整理師,他們面臨了什麼樣的機會與挑戰?

▶ 我們是否正在錯過某些潛在但未被看見的服務可能?



產業現況:男生整理師在哪裡?


目前整理師產業在台灣仍以女性為主,但男性的參與其實正悄悄開始累積。以中華民國專業整理師協會為例,2025年度報考整理師檢定的應檢者,男性比例約32%。


雖然整體仍是少數,但這個比例已遠高於多數人對這個行業的想像。這說明:願意投入、並有能力成為整理師的男性,正在逐漸浮現。




為什麼男性少?

  • 文化因素:整理被視為「家務延伸工作」,與傳統女性角色連結強烈

  • 職業選擇社會化:男性較少被鼓勵進入以情緒勞動與服務性為核心的職業

  • 產業缺乏男性榜樣:無法想像「我以後也可以像他一樣」

  • 接案預期心理:案主可能預設整理師是女性,對男性整理師出現感到意外,甚至疑慮




男性整理師的優勢與挑戰


優勢:

  1. 被視為有力氣、能處理大型物件、搬運支援

  2. 在面對男性案主時,有時更能建立信任

  3. 被認為更容易提供「結構化」、「目標導向」的整理提案


挑戰:

  1. 客戶初期不易信任,需花較多時間建立關係

  2. 欠缺同行支持系統(大多數同行為女性)

  3. 部分人被認為「不夠有情緒同理能力」而產生自我懷疑




為什麼這個討論重要?

  • 性別不該限制誰可以成為一位好整理師

  • 如果男性能更自然地進入這個產業,也能帶動更多男性願意處理自己的生活空間

  • 男生整理師的出現,是重新定義「照顧與支持工作」的開始


這不只是職業選擇的問題,更是文化想像的轉變

當男性也可以成為擅長陪伴、理解與整合空間與情緒的人,

整個社會的整理觀念也會跟著被重新書寫。




我們可以做些什麼?


  • 鼓勵多元性別從業者在公開平台發聲

  • 課程與認證機制納入性別敏感設計

  • 案例集結與推廣:讓潛在從業者有榜樣可循

  • 建立不以性別為基準的媒合與評估機制



當我們談「整理是看見自己」時,也許也該問:我們如何看待「誰」可以擁有整理的力量?

男性整理師的出現,不該只是個少數現象,而是整理產業更加多元、成熟的證明。




如果你也曾想過踏上這條路——現在,就是開始的時候。

無論你是已經默默整理多年,還是對這份工作有一絲好奇,「整理師檢定」是你建立專業認同的第一步。

中華民國專業整理師協會歡迎各種背景與性別的夥伴一同參與,一起讓整理變得更有力量、更有未來。




 
 
 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