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壓力大=囤物多?解析「情緒型囤積」與空間失控的關聯

已更新:5月16日

總是整理不完?小心你遇上了「情緒型囤積」——當壓力越大,空間越亂,怎麼辦?



「我已經整理過三次了,但每次回來還是像原本一樣亂……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?」


「這個客戶很奇怪,明明他說想要整理,但一直阻止我丟東西……」


「我很努力幫忙歸位、分類、打掃,但好像根本無法真正解決問題……」


如果你是整理師,以上這些情況你一定不陌生。有些空間,看起來只是「雜物很多」,實際上,它藏著深不見底的情緒負債。


整理技巧再純熟、系統再完整,遇上這種情緒型囤積,也常會讓人有種撞牆感。


那麼,什麼是「情緒型囤積」?我們該怎麼面對這類空間與背後的人?




一、當整理變成一場失控的情緒戰


情緒型囤積,並不是極端的病理性囤積(Hoarding disorder),而是更常見、更溫和、但也更隱蔽的現象。這類個案往往有以下特徵:


  • 物品多帶有情感連結(如:「這是我媽媽送的,我真的捨不得。」)

  • 情緒起伏大時會購物或囤東西(如壓力大就刷網購、心情不好就掃貨)

  • 空間整理好沒多久就打回原形(情緒沒被處理,只是暫時表面清理)


這些人其實不是真的「不會整理」,而是他們在用物品緩衝自己的情緒。


想像一下:

  • 忙碌了一整天,下班回到家,沒人說話,但買來的東西靜靜等著你。

  • 面對失落或孤單時,某些物品好像是唯一不會離開的存在。

  • 每一次拒絕整理,其實都是在保護那份「還沒準備好放下的情感」。


這時候,我們就不能只談斷捨離、收納盒和收納分類。

因為,真正困住他們的,不是空間,是「情緒」。





二、壓力與囤積的惡性循環


很多情緒型囤積的背後,其實來自生活壓力的堆疊。當人感到失控時,會不自覺地想抓住某些可以掌握的東西——物品,就是最直接的替代品。


你會發現以下的惡性循環模式:

壓力大 → 囤東西 → 空間變亂 → 感到更煩躁 → 再囤 → 更亂 → 更焦慮

這不是意志力的問題,也不是客戶不配合,而是內在的安全感出了問題。


我們身為整理師,如果只想用「空間系統化」來處理這一切,最後只會淪為一場失敗的清掃。而且,過程中可能引發客戶更多焦慮與抗拒,導致雙方都筋疲力盡。







三、面對情緒型囤積,整理師該怎麼做?


這類型的客戶,最需要的不是效率,而是「被理解」。

以下提供三個實務對應方式,讓整理師在面對情緒型囤積時不再手足無措:


1. 以傾聽為起點,而非分類


當你發現客戶在特定物品上特別抗拒丟棄時,不要馬上介入,而是試著問:「這東西對你來說有什麼意義?」很多時候,這一問,就是突破口。


他們想被看見的,從來不是物品,而是那段回憶、那種情感。


2. 從「安全感」下手,而不是「空間感」


整理不是減法,而是找出真正讓人有安全感的東西,並放對位置。

與其一口氣要客戶清掉一整櫃書,不如從他最無感的區域開始,慢慢建立掌控感。


3. 將「情緒回饋」納入整理歷程


你可以在每次整理完一區後,詢問客戶:「你覺得這樣的空間,有什麼改變?」或「你覺得這樣舒服嗎?」


讓他們開始意識到:空間的變化,會影響內在感受。這是逐步建立正向循環的第一步。




四、整理師的自我照顧:你也需要留意自己的界線


處理情緒型囤積很消耗心力,特別是當客戶把你當成情緒出口時。


這時,整理師也要練習覺察自己的情緒負荷:


  • 不要過度認為「我一定要幫他解決」,而是引導他自我整理。

  • 留下適當的距離,必要時可轉介心理專業合作。

  • 整理本身是雙向關係,對方準備好改變時,你的專業才有真正發揮的空間。






整理的不只是空間,而是情緒的出口

「看起來只是亂,其實是心亂。」這句話在情緒型囤積身上,再貼切不過了。


身為整理師,我們的專業不只在於收納與歸類,更在於看懂這些「看似沒用的東西」背後,真正的心理需求。


當我們願意從同理出發、從壓力源著手,整理才會真正產生改變的力量。


如果你也曾在整理現場感到無力、不知如何推進,也許你遇到的,不是整理技巧的瓶頸,而是,一顆還沒準備好放下的心。



當我們看見「亂」的背後,其實是情緒與壓力的累積,整理就不只是收納技巧,更是一種照顧人的能力。

而如果你已經有為他人整理的經驗,無論是幫家人、朋友,或是自主實作,代表你已經在這條路上啟程。


現在就來挑戰【專業整理師檢定】,不只強化你的專業力,還能幫助你建立履歷、找到合作夥伴、提升說服力,讓客戶更願意信任你。


成為整理師,不只是會整理,更是能看見人的需求。而這份專業,我們幫你認證!




 
 
 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