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打造親子共學的整理空間,引導孩子從小會整理!

已更新:5月14日

「我每天收玩具收到崩潰,一轉頭他又倒整桶下來!」——這是不少有孩子的家長或整理師都說過的話。


對整理師而言,當服務對象是有小孩的家庭,最常見的痛點就是:「怎麼樣才能讓孩子願意整理?」「媽媽整理完、孩子又打亂了,到底有完沒完?」甚至,有的家長乾脆放棄整理,只因為「反正也維持不了」。


但其實,孩子不是天生不會整理——他們只是還沒被『引導』。


這篇文章將從親子互動與空間設計的角度,提供三大技巧,協助你幫助家長打造真正能「共學」與「共用」的親子整理系統,讓家裡不再成為戰場,而是學習的樂園。




痛點:孩子為什麼不願意整理?

我們先來破解一個常見誤解:很多大人以為,孩子不願意整理是因為「懶惰」或「故意搗亂」。


但實際上,有 3 個更常見的原因:

  1. 看不懂收哪裡:大人覺得理所當然的分類,對孩子來說可能像外星語。

  2. 記不住流程:沒有明確步驟,孩子每次都像「第一次整理」。

  3. 沒有參與感:空間不是孩子的,就不會想負責。

孩子不整理,可能不是「不聽話」,而是「聽不懂」大人的邏輯。這時候,改變整理策略比責備更有效。


技巧一:從「收好」改成「玩好」——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定義空間

對孩子來說,「收好」這兩個字太模糊。比起「收好玩具」,試著說:

  • 「積木要睡覺了,放回他的床(分類盒)」

  • 「娃娃要回家囉,她住在紅色房子(紅色籃子)」


這類比喻式語言,幫助孩子具象化「物品有家」的概念,並用擬人化的方式引發同理心。


操作小撇步

讓孩子一起幫物品「取名字」、「畫家門牌」、「一起做家規」,

他們會更有參與感,也更願意維護。


技巧二:依照孩子的動線,設計分類與高度,讓「想整理」變「能整理」

很多家長已經把收納箱準備好了,但還是常抱怨:「他就是不放回去啊!」

可能的問題是:收納設計站在大人的視角,孩子根本拿不到、看不到、也不知道怎麼歸位


試著問自己這三個問題:

  1. 孩子的眼睛,看得見分類標示嗎?

  2. 孩子的手,伸得到常用物品嗎?

  3. 孩子的行走動線,是不是會經過放東西的地方?


操作小撇步

  • 用圖片標示分類(不會字沒關係,看圖就懂)

  • 常用玩具放下層,不常用放上層

  • 用「一格一類」原則,不要放太滿,孩子才看得懂



技巧三:讓整理變成遊戲或任務,而不是處罰

「你不整理就不准看卡通」是常見的威脅句,但長期效果其實有限。


與其用「不整理就怎樣」來嚇孩子,不如用「整理完我們一起做什麼」來激勵孩子。


可以這麼做:

  • 變成「限時任務」:我們來比賽五分鐘內看誰收得最快

  • 使用點數制度:整理一樣給一點,十點可以換故事時間

  • 給孩子「整理小幫手」的角色任務,負責貼標、倒垃圾等


操作小撇步:不要一開始就期待孩子做得完美,而是先讓他「參與」;

等他覺得這是自己的責任後,再慢慢加深技巧


整理的本質,是學會對生活負責

孩子整理得亂七八糟沒關係,我們在意的不是結果,而是過程。


只要你願意多花一點時間陪他分類、說明、一起做,整理就不只是任務,而是陪孩子學會邏輯、負責、愛物惜物的教育過程


對整理師而言,當我們走進親子家庭的空間,也是在為下一代種下「生活自理」的種子。這不只是一場收納任務,更是一場潛移默化的親職革命。




如果你正在協助有孩子的家庭整理空間,或是本身就是一位擁有實戰經驗、熱愛幫助他人的整理好手——現在,就是時候挑戰更進一步的專業認證了!


不論你是幫朋友、家人整理,還是自主練習,只要有實際整理經驗,就可以報名「專業整理師檢定」


這不僅能強化你的專業技巧與空間引導能力,更能:

✔ 說服潛在客戶,建立信任感

✔ 吸引同樣重視專業的合作夥伴

✔ 為你開啟更多教學、接案與合作的可能!


一起用專業,讓整理成為能改變家庭的力量。



 
 
 

Kommentare


bottom of page